在這個全球暖化議題的新世紀,富貴的意義已經不是土地的金錢價值,而是生養其上的森林生物多樣性,以及週邊社區的富足豐饒。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引入樸門永續設計,取師自然,以傳導永續性的食物生產與生活方式,進行食物森林工作假期活動辦理。

食物森林說明森林具有多面向的實用功能,不僅止是林產物而已;而食物不僅供給人類,也生養萬物。種食物森林,不僅止是種一棵樹,更要種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。森林生態系統形成的過程就是一種「演替」(Succession),這過程不需要人為澆灌、也不需人為施肥,上天透過此森林系統,養活了生機蓬勃的多樣眾生。

活動辦理經過三天兩夜在大農大富的樸門食物森林工作假期,50多位志工參與鋪設覆蓋物,以留住每一滴雨水滋養植物;種植扮演支持系統的固氮作物,其中包括了週邊原住民部落傳統的樹豆等;另外也種植了收益系統的果樹,約十大類、80幾種、超過300株的植物。再以挖土時取得的田間石頭鋪設既具環境美學,又具有保水種植共生作物功能的螺旋圈。

其設計方法,主要是從1520年後成熟的食物森林相往前回推,亦即首先設想15年後森林的主要組成及其產出效益,再逐步往前推算,決定出一開始所需要種植的樹種。設計者考量到每一階段應有的收益物種。 通常,15年後的大型長期果樹已有相當大的樹冠面積,但在初始幾年這些果樹還幼,彼此之間還有許多空隙,這些空隙就可以由中、短期的樹種填補,短期的如香蕉、木瓜等,中期的則有桑椹、芭樂等。此外,還可設計一些更長期且更具經濟價值之木材樹種,這些木材樹種亦可成為森林中的骨幹。食物森林的概念事實上與原住民傳統耕作智慧有許多共通之處。

20110424-IMG_1243_nEO_IMG.jpg  

志工在服務中心與食物森林中間進行香蕉圈的施作,將服務中心的中水和雨水導入,並在週圍種植香蕉、芋頭、木瓜等耐肥果樹,充分利用每一滴水,並且透過處理可以產生堆肥,提供現場施肥使用。

 IMG_4532_nEO_IMG_nEO_IMG.jpg   

 利用現地的石頭,志工發揮創意進行螺旋紋花園創作,除了增添特色,也提供樹苗成長的空間,堆高的土壤利用稻草進行表層覆蓋,形塑土壤下穩定的生態環境

20110424-IMG_1277_nEO_IMG.jpg  

食物森林營造志工大合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 Nung Da 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